玉器潮流四十年

 

 
自七十年代中,碧玉丰一直专注雕刻和经营翡翠业务,见证了玉器行业四十年的发展。行业的盛衰起落,顾客品味的转变,在此细细道来。
 

 


 

七十及八十年代

 
 
七十及八十年代,玉器市场由港台独领风骚,再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地区。碧玉丰经营玉器雕刻工厂,年产花件约二十多万件,座件约三千多件,九成于香港广东道玉器批发市场集散到世界各地。八十年代,碧玉丰藉“三水工”奠定行业地,为台湾客指定的玉石雕刻工艺。
 
  台湾装
    台湾人非常喜欢玉器,达到狂热的地步。尤其爱好豪华隆重的镶嵌、福禄寿三色,立体工艺。
     
  香港装
    香港人爱好外形精致小巧,偏重色多于质,风格较西化。
     
  东南亚及日韩地区
    有华人的地区便有玉器。厚润圆满为新加坡装。小巧玲珑为越南装。日韩人则偏好紫罗兰,对高档的紫玉更加追求。



碧玉丰于1979年开设玉雕工场,加工各类玉器饰品

碧玉丰于1979年开设玉雕工场,加工各类玉器饰品




 


 


 

九十年代

 
 
  由于长期开采,玉石原料是不可再生资源,供不应求。九十年代初台湾兴起漂白注胶翡翠,行称B货,即用强酸去掉内部杂质,再注入环氧树脂胶, 令翡翠看起来更加通透灵动。当时国内无B货概念,未有相关法律,有见及此,碧玉丰珠宝应《佛山日报》的邀请,刊载文章介绍玉器知识。
     
  九十年代中的金融危机,港台经济深受影响,玉器销量下跌。内地玉器市场开始发展,初期品味较保守,以传统的观音、佛公、耳扣为主,风格较单调

九十年代,碧玉丰于【佛山日报】刊登一系列玉器知识的文章,题材包括识别真假翡翠、购买翡翠的技巧




 
 
九十年代,碧玉丰于【佛山日报】刊登一系列玉器知识的文章,题材包括识别真假翡翠、购买翡翠的技巧
 
 

台湾装的特色是外形浑厚、色彩丰富、分色巧妙、雕工玲珑浮凸。

台湾装的特色是外形浑厚、色彩丰富、分色巧妙、雕工玲珑浮凸。




 


 

千禧年代

 
   
  国内经济蓬勃发展,中国人本是爱玉、崇玉的民族,对玉器十分渴求,国内停止输出翡翠,不少台湾同行更把货品带回内地觅主。
     
  随着行业不断发展壮大,国内的玉器批发市场兴起。眼见有利可图,不少人“半途出家”,投身玉器行业。这些新入行者大多欠缺文化艺术根底,加上玉器没有明确的定价标准,主要依赖卖家的操守和良知,玉器市场出现龙蛇混集、鱼目混珠的情况。
     
  为节省成本,不少商人用超声波机和钢制模具,振动摩擦,约二十多分钟便能“雕刻”一件玉器。市面出现大批款式相同、千篇一律的玉器制品。
     
  踏入新世代,消费者渐渐懂得欣赏翡翠的价值。红翡、绿翠、蜜糖黄、紫罗兰、冰玉、黑翡翠各有知音人。镶嵌首饰亦渐趋讲究,要求工艺精良。随着物质生活变好,人们的欣赏品味渐渐提高,不再停留在单单追求颜色、种质的表面层次。开始欣赏工艺,继而深入了解玉器的题材寓意、及文化艺术的内涵。这是培养艺术品味的过程。




与招摇夺目的钻石不同,属于中国人的玉器讲求含蓄内敛。玉饰镶嵌无须铺张,目的是突出翡翠的端庄高贵。

享誉玉器行业的“三水工”,外形标准匀称,线条旋转流畅,工艺精雕细琢,有“愈看,愈耐看”之说。

与招摇夺目的钻石不同,属于中国人的玉器讲求含蓄内敛。玉饰镶嵌无须铺张,目的是突出翡翠的端庄高贵。
享誉玉器行业的“三水工”,外形标准匀称,线条旋转流畅,工艺精雕细琢,有“愈看,愈耐看”之说。


踏入新世代,人们不再满足于单调传统的绿色,追求色彩缤纷的翡翠

踏入新世代,人们不再满足于单调传统的绿色,追求色彩缤纷的翡翠



 
夕阳晚风菊花酒
 
灯下观玉又深秋